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主要指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則等基本理論知識,可分為: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與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七部分。

一、陰陽五行,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具有唯物和辯證的觀點。中醫學運用它來闡明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並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

二、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以及臟腑組織器官與外界環境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

三、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係,從而說明氣、血、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四、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的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是人體溝通表里上下,聯絡臟腑組織器官,通行氣血的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

五、病因與發病,主要闡述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特點及其所致病症的臨床表現。並說明疾病的發生是由於人體內外環境的失調所造成的。

六、病機,是闡述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主要有正邪鬥爭、陰陽失調、氣血失常、內生五邪、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等。

七、防治原則,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則。強調預防為主,主張「治未病」,對控制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治療法則主要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幾個主要方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