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界的義烏”相距不到100公里,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卻顯得低調得多。這座一下高鐵就能看到山清水秀的小鎮,是全球最大的保溫杯生產基地之一,每年有數億只保溫杯從這里被運往全球。
“不甘心只做代工廠”“不能等靠要傳統渠道”……王博文是武義的“廠二代”之一,自從幫助父母的工廠注冊跨境電商后,生產線上多了一個“耶魯文學畢業生”。隨著傳統外貿渠道逐漸式微,薄利多銷的模式難以為繼,越來越多的“廠二代”不躺平、不退縮,帶著來自長三角的保溫杯、瑜伽褲、眼鏡、帽子等“中國制造”,正抱團開啟新的出海路。
不一樣的跨境,不一般的“廠二代”
口徑得大,這樣才能滿足放冰塊的需求;容量得大,方便歐美用戶在旅行、戶外等路途中使用;最好單手就能打開杯蓋……瑜伽場地在位于武義縣的浙江麥鉑保溫杯工廠的樣品陳列室里,王博文向記者介紹著這款熱銷歐美的保溫杯和國內產品的不同之處。
29歲的王博文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雖說其父母經營保溫杯工廠已數十年,但主修英語文學的他,著實和做保溫杯“八竿子打不著”。
2023年,父母工廠中一款冰沙杯滯銷,庫存不少,眼瞅著虧損已是板上釘釘。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王博文通過跨境電商平臺Temu,上架了這個產品。沒想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一下子就賣出去幾百只。如今,不僅這一冰沙杯在Temu上已是“明星產品”,其他創新產品更是創下月銷過萬的好成績。
“過去,我們一直給膳魔師等大品牌代工,在設計、研發、制造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由于外需不旺、同質化競爭等原因,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工廠一直處在微利空間。”王博文坦言,跨境電商的“全托管模式”,給從前只做代工的企業打開了一扇窗。
他舉例說,過去小商品想要做外貿,往往要經過外貿公司、物流企業、美國外貿流通企業等五六個環節,最終才能進入美國終端售賣渠道,“中間商”推高渠道小班教學成本;如今,工廠只需設計出適合當地的產品,并上線到跨境電商平臺,按周期將產品發貨至跨境電商倉,“剩余的事情都不用管了”,性價比大大提升。
過去,外貿企業“出海”幾乎全程都是“獨行俠”,中小企業也無法承擔高額的海外物流成本。如今,盡可能地減少非必要的中間環節,“全托管模式”解決了物流成本高、運營人才缺失等長期以來橫亙在大洋兩端的跨境貿易難題。
不“出海”,可能就要“出局”了。這一點,柳文海深有感觸。1990年出生的柳文海也是“廠二代”,父母在山東日照經營一家帽子工廠。在跨境電商平臺上,柳文海把過去傳統外貿半個月的打樣周期,縮短為24小時內。“小批量訂單,快速反應,一款產品收藏得多、有‘爆單’可能,就及時增產。”柳文海說。
像王博文、柳文海等這樣嘗鮮跨境電商的“廠二代”,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已是常態。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統計,拼多多、TikTok、希音(Shein)三家電商平臺2023年通過上海空港口岸出口申報量同比增長超10倍。
產業帶促“抱團”,平臺化助“新引擎”
從行商、坐商,到電商、時租會議鏈商,世界工廠經歷互聯網大潮,迎來產業轉型迭代的新浪潮。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0萬家,其中拼多多集九宮格團旗下的Temu、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 Shop和較早探索跨境電商的Shein被稱為中國跨境電商“四小龍”,不斷揚帆出海。
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看來,跨境電商中“中國平臺”的教學場地興起,給出海企業提供了全新的商業基礎設施。“由中國企業自己搭建的全球通道無論是提供全托管服務,還是營銷、物流等支持,都更加自主可控,為中國制造的轉型乃至形成獨特的全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平臺化的加持,高度集中、專業化強,同時又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區域性產業集群,正在讓“廠二代”們的跨境路更具顯示度。
2024年2月發布的《數字長三角發展報告(2023)》顯示,長三角擁有3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占全國總數約五分之一,跨境電商規模更是占全國近一半。像王博文這樣,武義制造、杭州營銷、上海“觸云個人空間”的“廠二代”們不在少數。
Temu業務總監韓瑋介紹,珠三角、長三角兩大中國制造業高地如今已是跨境的重要貨源地。在長三角,很多小鎮都用某一個產業“命名”。王博文從小就聽說,“全球每3個保溫杯就有1個來自金華”;而對于“廠二代”金煒烽而言,他所在的浙江臺州臨海杜橋鎮是全國四大眼鏡城之一,全國70%的眼鏡都從這個小鎮走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與經濟合作學系主任王健認為,以前,國內走出去的企業以大企業為主;而今,眾多小企業進入全球市場,“平臺化降低了中小外貿企業走向全球的具體業務實操門檻”。
從“白牌”到“品牌”仍需久久逆襲
隨著國家陸續出臺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各類政策,“廠二代”們看到了更多的機遇。
“不甘心只做代工廠。”20時租場地24年,王博文新設立了自有的保溫杯品牌——“歸路客”,并在Temu上建起新店鋪。第一步要做的,是把產品的時尚度再提升一點。
抬頭志在萬里,低頭繡花功夫,品牌之路才剛剛起步。“過去外貿出海,大都是貼牌。現在平臺上,中國品牌直面境外消費者,從流量上平臺也會鼓勵中國制造孵化自己的全球品牌。”王博文說,看似是賣產品、賣品牌,其實賣的是整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協同。
韓瑋也認為,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雖然已經無處不在,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仍屈指可數,亟待形成更明確的顯示度。
而且,中小商家“出海”創新,也需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王健說,平臺應當支持、鼓勵中小企業開展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構建更強的競爭力。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出海民營中小微企業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完善商業改進、文化創意等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辦法及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制,給予生產企業及中小外貿商家更多指導與扶持。
從“白牌”到“品牌”的培育路,并非一蹴而就。多位業內人士談到,平臺競爭要避免同質化,找到獨家殺手锏;支付體系、物流順暢度等,都有降本增效的空間。
2023年4月,商務部表示將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依托國內16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結合各地的產業稟賦和區位優勢,推動會議室出租更多地方特色產品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海外跨境市場的開拓,現在還只是開始。”拼多多董事長、聯席首席執行官陳磊認為,平臺服務還將快速迭代、持續創新,為中國制造出海創造更多紅利。(記者 周琳 丁汀 張璇)